中新网北京12月10电,12月9日至10日,中国红丝带北京论坛2013年研讨会——“中国艾滋及相关法律政策”全国咨商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本届论坛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红丝带北京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共同举办。参与会议的,除了中国政府官员,艾滋病预防专家和法律专家,NGO组织工作者,还有艾滋病易感人群的代表,各方就法律在高效的艾滋病应对机制中的作用、具体法律的执法实践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指出艾滋病预防应更注重法律层面的人权保障。 根据《2012年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2012年度中国因艾滋病发病死亡11575人,同期增长24.89%。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红丝带北京论坛临时指导委员会主席王陇德指出,当前在药物治愈和预防艾滋病效果不太显著情况下,能否遏制艾滋病的流行主要依靠公共干预政策和预防为主的宣传教育,“良好的法律环境是有效实施公共干预政策的前提,也是保障艾滋病人和感染者权益的前提。”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表示,从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后,中国政府就开始重视艾滋病防治的相关政策和立法,从最初的防止境外输入、禁止入境,到控制蔓延、限制感染者,再到注重人权和伦理,中国在艾滋病政策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政策立法与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隐私保护、自愿检测、反歧视、社会救助等权利保障上的政策空白。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2012年开始合作,研究中国艾滋病防治制度,提高艾滋病人的人权保护水平。201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艾滋议题政治宣言,中国也参与其中,承诺创建有利的法律和政策框架,消除艾滋相关的污名和歧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林嘉教授根据调研建议,进一步明确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各项权利,建立全面的反歧视法律制度,保障相关人群的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平等权、婚姻权、隐私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告诉中新网记者,在未来艾滋病防治的制度建设中,相信中国政府会建立一个使所有需要保护的艾滋病患者能体面地、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国的弱势群体得到的将不仅仅是政府的关怀,而是国家履行的保障义务。”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的AndreaPastorelli强调,建立在公共卫生证据上的“善法”,将为艾滋病人生活带来实质改变,未来应该注重执行,将好的法律从书面落到实践中。 中国红丝带北京论坛成立于2010年7月,作为一个非官方组织,致力于搭建保护艾滋病人权益的长期对话平台。其目的和宗旨,在于促进各方就艾滋病人权益议题形成平等、开放、尊重、有序、积极参与的沟通与交流机制,同时形成政策与行动计划建议,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促进其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有效实施。(记者 张冉) |
华北基地 | 华东基地 | 华南基地 | 华中基地 | 东北基地 | 西南基地 | 西北基地 |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福建 | 广州 | 海南 | 湖北 | 湖南 | 辽宁 | 吉林 | 重庆 | 四川 | 云南 | 山西 | 甘肃 | 宁夏 | |||
山西 | 内蒙古 | 山东 | 安徽 | 江西 | 台湾 | 广东 | 香港 | 深圳 | 河南 | 郑州 | 黑龙江 | 沈阳 | 贵州 | 广西 | 西藏 | 青海 | 新疆 |
GMT+8, 2021-3-7 19:12 , Processed in 0.04636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